作为一场全城艺术盛会,2011成都双年展不仅有架上作品、装置作品、设计作品等展出,中国传统戏剧精品也将在双年展期间亮相。由2011成都双年展组委会主办、成都市文化局承办的“2011成都双年展精品剧(节)目展演”,将于明日起陆续与观众见面。即将第一个登台亮相的成都本土精品川剧《马前泼水》昨日上午在锦江剧场走台,该剧由著名剧作家徐棻编剧,由梅花奖得主、市川剧院副院长陈巧茹、蔡少波等领衔主演。 马前泼水》打头炮_娱乐频道_凤凰网2011年10月9日女性情感,每场演出都要演出新意 《马前泼水》是著名编剧徐棻借用元杂剧《渔樵记》老故事进行新编的川剧。新版《马前泼水》一改以往崔氏嫌贫爱富形象,对朱买臣、崔氏这对夫妻进行了更合理、可信的阐述,让人物更丰满立体。值得一提的是,新版《马前泼水》中没有布景,传承了川剧中一桌二椅的最传统叙事方式,这种空台表演是戏剧最原始、最传统也是最精到的表现方式。《马前泼水》中人物内心戏是重头,这样的剧情最适合空台表演,这能让演员的表演回归戏剧本体,脱开各类道具、布景束缚,可以更纯粹地表现角色内心世界,演员的举手投足都是戏,让演员的表演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作为一出生角戏,市川剧院著名演员蔡少波担纲男一号朱买臣,陈巧茹甘当绿叶,出演二号角色崔氏。为了此次演出,剧团在国庆大假期间都没有休息,抓紧排练,力求常演常新。陈巧茹说:“戏曲是现场感十足的艺术,面对不同的观众,我们每场演出都会演出新意。” “坏女人”崔氏获得新生 排演新版《马前泼水》,是陈巧茹第一次在舞台上尝试扮演带有反面色彩的角色,饰演“坏女人”,展现与以往不同的旦角表现方式。她表示,原本在元杂剧的戏曲话本里嫌贫爱富、尖酸刻薄的“坏女人”崔巧凤,在徐棻的笔下获得了新生,更让现代观众理解,尤其是会引起女性观众的共鸣。新版《马前泼水》中崔巧凤的言谈和遭遇不禁让人联想到现代女性的价值观。陈巧茹说:“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之前版本中的崔巧凤逼着朱买臣休妻,是一个一味嫌贫爱富的女人。其实,崔巧凤是很冤枉的。她跟了朱买臣那么多年,过了那么多苦日子,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当朱买臣羞愤之下把巧凤休了后,她会想到自己是不愁嫁的,这不和现在很多女性的婚恋观很像吗?而为了丈夫含辛茹苦七载,心中充满苦楚与压力的巧凤,她的处境和现代社会众多女性的处境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巧凤死后编剧会安排朱买臣又思量到巧凤从前种种的好处。而不少老观众对巧凤的死都深感遗憾,甚至建议我们让巧凤活过来。但只有巧凤的死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戏曲的张力,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戏曲的现代寓意,所以,新版《马前泼水》打破了传统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 “现代女人也不容易,既要生孩子、为家庭付出,支持老公的事业,还要有自己的事业……”陈巧茹甚至表示,自己也面临过崔巧凤一样的考验,“20岁的时候我也彷徨,那时候别人唱流行歌曲一首一两百,我唱一出戏几块钱……30岁的时候也会为生计压力挣扎,各种利益诱惑包围着你……”陈巧茹笑着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在戏曲行业里坚持到现在,秘诀就是,想明白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并选择了这项喜欢的事业,“在做喜欢的事,同时又能够让内心获得平和、清净,这一点很重要。” 大学生也在戏里找到共鸣 陈巧茹说:“这个戏最大的魅力是故事中体现的现代感,和现代社会生活很贴近,它告诉大家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一定要守住,很多时候离婚往往是因为夫妻一句气话、一句醉话,一场斗气……”而正因为该剧的现代意义,也吸引了年轻观众捧场。陈巧茹说,自己最意外的是之前到大学里演出,年轻的学子们看完后写下的那些观后感,“他们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有共鸣的地方,比如说读书问题、还有女性的婚姻问题等。”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开园后热闹非凡,陈巧茹也希望去看看,取取经,她希望通过更多元的形式和更广阔的舞台来展现川剧的现代美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曾带儿子去香港看过演唱会的陈巧茹笑谈道:“也许川剧不像演唱会那种快餐式的文化给人以即刻的刺激与愉悦,但这种传统文化能让你更好地去思考生活中的点滴并给你以启发。” 链接 精品演出好戏连台 精品剧(节)目展演是本次双年展首次引入的项目,今年共请到5台大戏供成都市民欣赏。本土打造的川剧《马前泼水》将于10月7日、8日连演两场,打响“开头炮”,之后还有昆曲《牡丹亭》、豫剧《程婴救孤》、话剧《霸王歌行》、《京川折子戏专场》等4台8场大戏。其中豫剧《程婴救孤》也是老戏新说,由梅花奖二度得主、豫剧名家李树建主演,获得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由林兆华和昆曲表演大师汪世瑜打造的皇家粮仓版本昆曲《牡丹亭》更是声名在外,还有话剧《霸王歌行》,其导演是有着“中国第一位导演博士”之称的国话副院长王晓鹰。 幕后揭秘: 市场化运作为川剧闯出新路 在《马前泼水》中,陈巧茹台前是花旦“巧凤”,幕后身份则是第一个川剧制作人。去年3月初,陈巧茹成立了“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而她也成为川剧第一个制作人。工作室隶属成都市川剧院,生产剧目的资金则由陈巧茹个人自行筹措,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如今市场化运作的《马前泼水》已基本收回投资,陈巧茹希望这种运作模式能带川剧闯出一条新路。 出身梨园世家的陈巧茹12岁就踏上了川剧舞台。从叙永县川剧团“转战”成都市川剧院,27年来她从普通演员到“金牌旦角”,守望19年夺得“二度梅”。而在舞台下,她也华丽转身,从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到第一个川剧制作人,一步步实现着自己人生的蜕变。陈巧茹告诉记者:“为了《马前泼水》,我办了30万元的小额贷款。每年国家给我们传承人8000元的活动经费,我把两年的1.6万元全部投进去了,还有多年的积蓄。”陈巧茹的工作室以项目制运作,在剧目选择和运作上都少了很多限制,工作室也打破了守着剧场窗口卖票的单一路径,以进高校、进乡村等方式走出剧院,扩大观众群,用多渠道营销拓宽川剧市场。 女性情感作为陈巧茹“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开张以来推出的第一部作品,《马前泼水》不仅口碑不错,目前在经济上的收益也令陈巧茹相当满意,去年5月连演3场门票收入4万元,这一年多下来,18场的演出已经基本收回近30万的成本。获得“二度梅”后,陈巧茹获得了5万元奖励,她也把这笔钱投入到工作室中,准备再搞一部新剧。陈巧茹透露,工作室打算一部一部抢救川剧传统剧目。“如今川剧院600多人中有300多位离退休职工,每年都有一些老艺术家离开,走一个人就带走一些传统剧目,传承保护工作非常紧迫。”陈巧茹说,只有将这些传统剧目完整保存下来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使之适应现代人的口味。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卫昕报道摄影张鸣 双年展·作品解析 从内心流淌出的静谧 作者:朱雅梅作品:《清音系列》 现场直击:“萧条淡泊”是古代山水画家向往的一种境界,这种趣味也深远地影响着当代画家。在此次双年展上,朱雅梅的“清音系列”山水,让人体会到空灵超逸的感觉。面对作品,观者会忘记外界的喧嚣,找回自己内心的平静。 作者解读:绘画作品是画家自身释放最直接的一种媒介。画家通过其个性化的绘画形式符号,在作品中融入他个人的情感、意趣。一幅绘画作品应是画家自身和绘画形式符号完美的结合。而在当代,面对各种可能性的诱惑,面对外界各种喧嚣的声浪,作为一个当代的山水画家唯有回到自己的内心,在静谧之中细心聆听自己心底响起的召唤,从而作出真正适合于自己的艺术选择。只有这样,作为一个当代山水画家才能穿越历史的、时代的迷障,将个人内心的神韵展现在作品之中。如此,作品的形式符号,诸如线条、墨、色等等,也便成为画家内心释放出来的一个个精灵,鲜活地游荡在作品之中。“我不希望自己在‘食古而不化’中死去,也不希望自己在离开家园之后迷失自己的来路,我希望自己走得比我的父辈们更远,见他们未曾见的风景,也希望在我所见到的风景之中,风会送来他们赞许的笑声。” |